游金山寺

苏轼宋朝236

原文

我家江水初发源,宦游直送江入海。
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,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。
闻道潮头一丈高,天寒尚有沙痕在。
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,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。
中泠南畔石盘陀,古来出没随涛波。
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,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。
点击展示全部∨

注释

①金山寺: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,宋时山在江心。 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,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。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,古称海门,所以说"直送江入海"。 ③苏轼登寺在冬天,水位下降,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,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,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。 ④中泠:泉名,在金山西。石盘陀:形容石块巨大。 ⑤归楫:从金山回去的船。楫原是船桨,这里以部分代整体。 ⑥这两句的意思是
点击展示全部∨

赏析

  宋神宗熙宁初年,苏轼由于写了《上神宗皇帝书》、《拟进士对御试策》等批评新法的文章,受到诬陷,不安于在京任职,乃自请外放。于是被任命为杭州通判。这首诗即是他在熙宁四年(1070)赴任时经过镇江金山寺所作。程千帆师在《宋诗精选》中对这首诗的艺术有一段精辟的评价:"诗题为游寺,通篇寓景于情。其写蜀人远宦,写冬季来游,写金山特色,写登山望乡,都很分明。以下转入山僧留看落日,但以‘微风’二句略作形容后,
点击展示全部∨

作者介绍

苏轼

苏轼 (宋朝)

苏轼(1037~1101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东坡居士,宋代重要的文学家,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。汉族,北宋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省眉山市)人。嘉祐(宋仁宗年号,1056~1063)进士。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,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,贬黄州。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,曾出知杭州、颖州,官至礼部尚书。后又贬谪惠州、儋州。多惠政。卒谥文忠。学识渊博,喜奖励后进。与父苏洵、弟苏辙合称“三苏”。其文纵横恣肆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其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。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并称“苏辛”。又工书画。有《东坡七集》《东坡易传》《东坡乐府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