偶成

程颢宋朝132

原文

闲来无事不从容,睡觉东窗日已红。 万物静观皆自得,四时佳兴与人同。 道通天地有形外,思入风云变态中。 富贵不淫贫贱乐,男儿到此是豪雄。

注释

⑴从容:不慌不忙。 ⑵觉:醒。 ⑶静观:仔细观察。自得:安逸舒适的样子。 ⑷四时:指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。佳兴:好兴致。 ⑸道:引申为规律、原理、准则。通:通达。 ⑹淫:放纵。 ⑺豪雄:英雄豪杰。

赏析

  《偶成》诗是作者用诗歌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治学心得,宣扬其理学思想的作品。归纳推理,缺乏形象,枯燥乏味,情理及艺术方面都不甚可取。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,事事从容,睡醒之时,红日高照。此处的"闲",是佛、道两家宣扬的"心气和平"、"收心忍性",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,是谓"无生"。这均是修身养性的结果,是清静无为的化境。按照二程理学修养的程序:"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
点击展示全部∨

作者介绍

程颢

程颢 (宋朝)

程颢(hào)(1032年—1085年)字伯淳,学者称明道先生。世居中山,后从开封徙河南(今河南洛阳)北宋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,理学的奠基者,“洛学”代表人物。程颢为嘉祐年间进士,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。反对王安石新政。在学术上,程颢提出“天者理也”和“只心便是天,尽之便知性”的命题,认为“仁者浑然与物同体,义礼知信皆仁也”,识得此理,便须“以诚敬存之”(同上)。倡导“传心”说。承认“天地万物之理,无独必有对”。1085年(元祐元年),宋哲宗即位,召其为宗正丞,未行而卒,享年54岁。程颢曾和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,世称“二程”,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,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,世称“程朱学派”。其所亲撰有《定性书》《识仁篇》等,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《遗书》《文集》等,皆收入《二程全书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