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四章

老子先秦191

原文

  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(第十一章)   企者不立,跨者不行,自见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,自伐者无功,自矜者不长。其在道也,曰余食赘行,物或恶之。故有道者不处。(第二十四章)   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知足者富,强行者有志。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寿。(第三十三章)   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,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。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,故无败;无执,故无失。民之从事,常于几成而败之。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是以圣人欲不欲,不贵难得之货,学不学,复众人之所过。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。(第六十四章)

注释

毂:指车轮中心的圆木,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,中有圆孔,可以插轴。 埏埴:和泥制作陶器。 户牖:门窗。 企:抬起脚后跟站着。 跨:迈步越过。 彰:明晰,清楚。 余食:吃剩的食物。 赘行:身上的赘疣。行:同“形”。 物:众人。 处:为。 智:聪明。 明:圣明。 寿:长寿。 未兆:尚未显出迹象。 累土:堆叠的泥土。 曰余食赘行(行:通“形”,形体) 其脆易泮(泮:通“判”,分离) 起于累土(累:通“蔂”
点击展示全部∨

赏析

暂无信息

作者介绍

老子

老子 (先秦)

老子(约公元前571年—约公元前470年,一说公元前571年—公元前471年),姓李名耳,字聃,字伯阳(或曰谥伯阳),春秋时期人。《史记》《后汉书》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,苦县(今鹿邑)厉乡(一作赖乡)曲仁里人(一说安徽省涡阳县人)。中国古代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文学家和史学家,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,与庄子并称“老庄”。在唐朝,被追认为李姓始祖。春秋末年,天下大乱,老子欲弃官归隐,遂骑青牛西行。到灵宝函谷关时,受关令尹喜之请著《道德经》。老子传世作品《道德经》(又称《老子》),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