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贤令

曹操三国161

原文

 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,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?及其得贤也,曾不出闾巷,岂幸相遇哉?上之人求取之耳。今天下尚未定,此特求贤之急时也。   “孟公绰为赵、魏老则优,不可以为滕、薛大夫。”若必廉士而后可用,则齐桓其何以霸世!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?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?  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,唯才是举,吾得而用之。

注释

令:是一种文体名称,是皇帝或大官向文武官员或民众发布的一种告谕文字。 受命:古代把开国即帝位说成是受天命。这里指开国。 中兴:由衰败而重新复兴。 曷(hé)尝:何曾,哪有。 曾:乃、往往。闾(lǘ)巷:里巷。 孟公绰:鲁国人,性寡欲,廉洁有德。 赵、魏:晋国赵氏与魏氏两家,世为晋卿,封邑比小国还大得多,后与韩三家分晋。 老:家老,家臣,私家奴仆的头头。 优:有余。 滕、薛:两个小诸侯国,均在今山东
点击展示全部∨

赏析

  这虽然也是一篇政策性极强的文章,但由于曹操求贤心切,字里行间,交织着深沉的感情,文辞恳切,语言淳朴率直。   文章开篇便从宏观角度深入剖析,自古以来,“受命及中兴之君”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,无外乎是依赖于“贤人君子”的“共治”之力。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“上之人”往往因为不擅长辨识贤才,导致即使“贤人君子”近在咫尺,也未能及时发现。这一现象不禁引发了一个深刻的思考:要获得贤才,首先必须学会识别贤才
点击展示全部∨

作者介绍

曹操

曹操 (三国)

曹操,字孟德,一名吉利,小字阿瞒,沛国谯县(今安徽亳州)人,汉族。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书法家。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。曹操精兵法,善诗歌,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,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,气魄雄伟,慷慨悲凉;散文亦清峻整洁,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,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,史称建安风骨,鲁迅评价其为“改造文章的祖师”。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,尤工章草,唐朝张怀瓘在《书断》中评其为“妙品”。